时间:6月1日 来源:中国环境报 作者:宋杨
在5月26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,《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正式发布。其中,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格外亮眼:环境空气质量6项指标年均浓度同比首次全部下降,PM2.5浓度更是同比下降9.1%。这张漂亮的成绩单,是过去一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体现,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信心和决心。
今年春节期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,让广大人民群众对蓝天获得感、幸福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。即便已经过去3个月,但每每回想起各国运动员在湛蓝的天空下,腾空翻转于首钢滑雪大跳台上的画面,依旧令人心潮澎湃。贯穿冬奥会始终的“北京蓝”,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的一致好评。但仔细想想,北京冬奥会赛期正值我国北方地区冬春交汇季节,环境气象条件极为不利。正是有了2021年蓝天保卫战打下的坚实基础,才能让冬奥会期间天蓝如洗。由此可知,那抹蓝确实来之不易。
这些成绩背后蕴含的,是全国上下共同的努力。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,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和夏季臭氧治理攻坚行动,并持续开展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8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统一政策、统一行动,逐级建立重污染天气应对指挥部,增强了协同防控的战斗力。事实证明,采取的措施都是有效的,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是值得的。
成绩的取得令人欣喜,但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,大气污染防治还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。我们要看到,当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“气象影响型”,尚有29.8%的城市PM2.5平均浓度超标,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。在个别地方,仍然存在突出涉气环境问题。今年4月开展的第二轮第六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中,河北省邯郸市违规建设钢铁项目、虚假置换钢铁产能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“乌昌石”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不力、重污染天气多发等问题,被作为典型案例曝光。生态环境部在开展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中,也发现了河北、辽宁、山东等地的部分企业未按要求安装和运行污染治理设施。
这些问题的存在,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出现了麻痹思想、厌战情绪、侥幸心理、松劲心态,必须坚决克服。蓝天白云、繁星闪烁不是我们奋斗的终点,而是勇攀下一个高峰的起点。大气污染治理面临复杂性、艰巨性和长期性,主要污染物排放仍有不小下降空间。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曾表示,以现有的政策措施,在2030年之后,减污过程会减缓。但有了碳达峰、碳中和的推动力,与降碳结合,则会释放出更大的减污潜力。鉴于此,如何在“双碳”目标的引领下,充分利用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,是各地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。
统筹推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,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打法。强化顶层设计,牵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举措的“牛鼻子”,统筹谋划一批推动能源、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。强化政策协同,聚焦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,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,严格控制“两高”项目建设,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,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等。强化工作统筹,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、统一监测评估、统一监督执法、统一督察问责,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供支撑保障。
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取得的成绩,既是对我们过去所付努力的证明与嘉奖,也是对未来继续奋斗的启迪与鞭策。路虽远行则将至,事虽难做则必成。各地各部门必须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接续攻坚,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,再上新台阶,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我们的力量。